你有没有想过,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加密货币,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曾经被卷入加密货币骗局的银行们。
还记得前几年,比特币等加密货币在市场上掀起了一股热潮吗?那时候,不少银行对加密货币嗤之以鼻,认为那不过是泡沫,是骗局。时间就像一把筛子,把那些坚守原则的银行留在了原地,而那些曾经嗤之以鼻的银行,却纷纷转变了态度。
还记得摩根大通首席执行官杰米·戴蒙曾将比特币称为“欺诈”和“庞氏骗局”吗?那时的他,对加密货币的态度可谓是冷若冰霜。随着比特币价格的飙升,以及监管政策的逐渐放宽,这些银行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弯。
2024年1月,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了比特币交易所交易基金(ETF),这无疑是一个分水岭。从此,比特币等加密货币不再是小众投资,而是进入了主流金融市场的视野。这也让那些曾经对加密货币敬而远之的银行,开始重新审视这一领域。
据IFR数据,2024年已发行超过130亿美元的加密货币相关可转换债券,其中大部分集中在最近一个季度。这意味着至少2亿美元的承销费收入。对于银行来说,这样的潜在收入,显然比声誉的担忧更重要。
当银行们决定全身心投入加密货币业务时,他们面临着一个核心问题:如何确保安全?是否可以通过严格的法律把关、在招股说明书中充分披露风险因素来确保安全?或者说,与这个被许多人视为高度投机的行业产生关联是否风险太大?
Coben分析认为,一旦有几家银行打破常规,其他银行就会很快跟进。毕竟,没有银行家愿意向老板解释为什么没有实现预期目标或在排行榜上下滑。
在加密货币领域,不同类型的公司可能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例如,像Coinbase这样的成熟交易所可能与比特币矿工或MicroStrategy这样的投资工具有着不同的风险状况。
加密货币领域的水很深,银行们要想在其中分一杯羹,就必须谨慎行事。毕竟,一旦陷入骗局,损失的可不仅仅是声誉,还有巨额的资金。所以,在投资加密货币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调查和风险评估。